一葉小舟載著待產的孕婦來到珠江邊的美國醫院,划船的丈夫並沒有即將為人父的激動mSATA,反而一副憂心忡忡的樣子。
  這是1892年SD記憶卡的廣州。這戶普通人家即將在中國醫學史上刻下難以磨滅的記錄。
  廣州珠江邊的博濟醫院,由美國來華的傳教士開辦。即便是在1892年,它的歷史也稱得上悠久。再往前推半個世紀,朝廷里“睜眼看世界第竹北買屋一人”的欽差大臣林則徐還來這裡看過病。
  可是,在女人生產這方面,不到迫不得已,誰會去看藍眼睛、大個子的“紅毛鬼”醫生。那記憶體時的醫學期刊上,西醫們描述的病例,往往是已經難產好幾天的婦女。
  在見microSD過醫生前,她們經受過“穩婆”的各種掐抓推搡。即便最後孩子平安出生,母親也往往死於產後感染:穩婆們可沒有消毒的概念,戴著金戒指也能上陣,留著長指甲就為了方便抓你呢。
  在剖腹產率高居不下的現在,很少人還能意識到,僅僅一百多年前,這一產科領域的重要手術對於國人來說聞所未聞。
  來到博濟醫院的這位準媽媽也不例外。時年29歲的她這是生產第三胎,此前在家已經艱難掙扎了一天一夜,“腹震動而胎不能下”。直到氣息奄奄,穩婆也受不住了,主動給產婦家人出主意:聽說西醫能看,要不就去醫院瞅瞅?
  接待他們的西醫一看,對家屬說:“沒法子,這得剖腹產。”
  後來的事情經過,由當時主流大報《申報》旗下的暢銷周刊《點石齋畫報》進行了圖文並茂的報道。
  就看這份八卦小報平時在滬上報道“花國魁首又坐馬車逛街”、“兩位花魁在租界的花園子里爭風吃醋”之類稀奇事的風格,你就知道劃開肚子生孩子這事兒在當時有多匪夷所思。
  當然,在飛艇、機器人、海底隧道等前沿科技方面,《點石齋畫報》也總是國內第一個報道的。有史學者認為,廣州的這台手術,亦是我國有記錄的第一例剖腹產手術。
  這份報紙還特意強調,給產婦看病的醫生是個男人:“男醫關君見某危在旦夕,惻然動念,為之診視。”早幾年,因為醫學院學生孫逸仙的抗議,博濟醫院的婦產科病房已經向男醫生開放。文中這位“關君”來自美國,大名是約翰·斯萬(John M. Swan),按照當時傳教士留下來的慣例,為了跟廣大中國勞動人民打成一片,特意取了中文名“關約翰”。
  根據他的筆記,這位產婦盆腔內有軟骨瘤,梗阻了產道,因而難以生產。 “關醫生”對家屬說:“要是現在剖腹拿出孩子,還可能生還,否則凶多吉少。”
  看起來沒有別的選擇了——“其夫遂僥幸萬一計,聽其剖視”。
  不論是這位丈夫還是上海灘的記者,恐怕都沒學過《紅毛通用番話》的課本,也無從知道,他們所生活的那個世紀,是人類婦產科快速發展的100年。破天荒頭一遭,婦產科的內容進入了西方的大學課堂,從普通外科學中分離出來。匈牙利產科學教授塞麥爾維斯提倡的產科消毒法,極大降低了分娩的死亡率。
  19世紀上半葉,歐洲對難產產婦實施剖腹產手術的死亡率還在75%左右,而到這個世紀的最後20年,這一數字已經降到了20%。1853年,英國女王維多利亞借助新式麻醉劑氯仿,無痛順產生下了她的第八個孩子。
  1892年8月被送往博濟醫院的這位產婦,面對的已經是相當完善的手術流程。她在氯仿吸入麻醉的情況下被剖開子宮。關約翰順利地從中取出一個體重約4斤的女孩,“呱呱而啼,居然生也”。
  在《點石齋畫報》的報道中,事情有一個堪稱圓滿的結局:“數日尋愈,婦乃將兒哺乳以歸。如關君者,真神乎其技矣。”
  而在現實中,家屬們並沒有那麼順遂接受“神乎其技”的紅毛醫學。生下孩子後,產婦發燒,並出現了盆腔感染的癥狀。醫生雖然不贊成,但病患的家人堅持要出院。
  如此情景,很難想象,那之後大約30年,西醫接生就被國內民眾所接受。1930年,《中央日報》上刊登一則《市衛生局定期開始訓練接生婆》的消息,宣佈“國民政府”將辦產婆訓練班,對通不過專業課程的舊式穩婆,將嚴予淘汰。而在上世紀40年代,北平、山東等地的醫院里,中國的婦產科醫生更是開始了對宮頸癌及卵巢癌等疾病的研究與治療。
  可惜,這一切無從輓回清代末年中國首位接受剖腹產的產婦的命運。關於她,我能找到的最可能的結局,來自關約翰的報告。他沒能繼續為那位母親診治,唯有在文書中留下自己的猜測:未能隨診,產婦可能已經死亡。  (原標題:中國第一例剖腹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i23gibyl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